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干警走访养心亭,了解修缮情况。
本报讯(记者满宁 通讯员刘一菡 刘嘉欢)7月的清晨,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学士山薄雾朦胧,山顶养心亭的八角飞檐挑开晨曦。该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景观墙前驻足,《养心亭记》的碑文在晨光的映照下格外清晰。在检察机关的持续监督下,这处因年久失修而沉寂多年的理学圣地将重新开放。
养心亭始建于公元1056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此撰著《养心亭记》,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时期,被战火毁坏的养心亭重新修建,时任知州在亭旁新建养心堂,讲学传道,延续理学思想。一亭一堂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理学传承阵地。
2024年6月,合川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养心亭附近的灭火箱损毁失效,地坝杂草丛生,侵蚀基座,养心堂旧址上赫然悬挂“危房”标识。该院随即立案。随后,该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道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加强对文物的日常巡查维护及保护巴比伦娱乐场。
然而,当养心亭的保护工作渐入正轨时,养心堂旧址的修缮却因产权问题陷入僵局。原来,这座建筑在历史变迁中转为私有财产,自修缮工程启动以来,因居民补偿安置等争议导致工程多次停滞。
如何在守护文物遗产的同时充分保障群众权益?合川区检察院决定与相关职能部门及属地街道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调研,耐心解读文物保护政策与修缮规划,认真倾听居民关于搬迁安置的具体诉求。在此基础上,2024年9月,该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文物保护专家等参与,各方围绕搬迁安置方案、修缮保护计划等议题进行充分沟通。经协调,各方就居民安置与文物保护达成共识,将严格落实“先安置后修缮”的工作流程。2024年12月底,9户居民全部完成搬迁。
为确保修缮工程忠实还原历史风貌,合川区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进行指导,确立了“文物本体保护+历史文脉呈现”的活化路径,文物保护专家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全程指导养心堂修缮。
记者了解到,修缮后的养心堂将规划“周敦颐理学文化展陈区”,复原理学讲堂、陈列《爱莲说》等复刻手稿,全方位打造沉浸式宋代讲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