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娱乐场

图片

巴比伦娱乐场

图片
浅析对执行悬赏公告的检察监督路径
时间:2025-08-27  作者:王琼?李俊?郑燕  来源:检察日报-民生周刊·实务
【字体:  

为更好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最高人民法院推出一系列执行创新举措,其中就包括执行悬赏公告。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公众参与,构建新型执行促进模式,共同破解民事执行中“查人找物难”问题。但是,执行悬赏公告在司法适用中逐渐显现出适用不规范、公民权利保障弱化等问题。笔者认为,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法律监督职责,推动解决执行悬赏公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成为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大数据赋能,及时发现监督线索

以往对执行悬赏公告的法律监督,大多是通过对纸质卷宗的审查来实现。而实践中,有些案件法院是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归档后才发出悬赏公告或者有意未在卷宗中放置悬赏公告内容,这就导致检察机关难以在审查卷宗时发现问题,进而导致监督滞后、监督被动及碎片化。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可通过对被执行人信息、悬赏金额、发布渠道等相关数据进行筛查分析,并将执行悬赏公告的相关信息,与执行信息公开网上的数据进行碰撞,从中发现悬赏金额过高、个人信息泄露、悬赏范围不合理、执行措施不到位等监督线索,从而开展专项监督。

需要强调的是,悬赏公告对被执行人信息的披露应以实现必要的社会监督效果为准,即公众通过识别基础性要素便能提供有效线索,以防范不法分子滥用悬赏公告信息谋取不当利益。

此外,检察机关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加大对民事执行监督职能的宣传力度,畅通当事人申请执行监督的渠道,从而获取更多的监督线索。

坚持个案与类案监督并重,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监督工作,不仅要重视对个案中具体问题的监督纠正,还应注重梳理分析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积极开展类案监督,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带动办案质效的整体提升。

对于所发现的执行悬赏公告适用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检察机关应向法院制发类案检察建议,督促法院规范发布行为及公告内容。在对类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与法院开展座谈研讨、协作调研或联合制定工作机制等途径,促进检法双方就类案检察建议中指出的问题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彰显监督与支持并重

检察机关在开展执行悬赏公告检察监督工作中,应不断提升主动向人大常委会、党委政法委报告工作、争取支持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构建执法检查与检察监督的协同配合体系。

同时,应强化与法院的协作配合,加强信息互通,在推动解决适用执行悬赏公告不规范问题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例如,可通过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整合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悬赏公告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互通;通过配置快速撤回功能,确保在法院取消悬赏或修改被执行人信用记录时能够作出迅速反应;通过推动构建和完善全国执行与司法监督信息化平台,确保监督路径畅通无阻,以便实时掌握法院执行案件动态,及时发现并反馈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持续强化对民事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中,检察机关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治理大局,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实现大数据赋能与多元共治,从而使执行悬赏公告回归其价值本位,在保障执行效率与维护权利的平衡中彰显司法公正,以检察之力推动实现“良法善治”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 樊悦池 贾欣然]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