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袁昕
单 位 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检察院
职 务 民事行政检察官
感 言 急群众所急司法才有温度
5月的一天,李某来到我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送来一面写着“四载诉讼正曲直、一堂明镜断是非”的锦旗。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案子都过去4年了,我自己都以为没有希望了,是检察院给了我再次上法庭把事实说清楚的机会。不管案子最后怎么判,都要感谢党、感谢检察官。”
2018年1月,不服法院生效裁判的李某来到12309检察服务中心。他满脸的愤怒、委屈和不甘,各种情绪糅杂在一起,但与他的眼神相遇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强烈的期望。
原来,李某的哥哥向他人借钱,却在借条上签下了李某的名字。后来,借款到期,因哥哥无力偿还,债权人一纸诉状把李某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支持债权人的诉求,这意味着10万元的债务需要由李某承担。
“明明不是我借的,凭啥要我还钱!”李某气愤地说,“向法院申请再审被驳回了,我来这里就是希望检察机关能管管这件事儿。”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到,由于李某不懂法律程序,哥哥失去了证人资格,李某自己也因各种原因失去了申请鉴定证据的最佳时期。债权人始终咬定借钱签字的就是李某本人,而李某的哥哥和债务担保人却表示事实并非如此,李某更是大呼冤枉。
鉴于认定案件基本事实的证据不清,我们随后向县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审理后,认为是李某自己未按照法律程序行使诉讼权利,应当由其承担最终法律后果,决定对该案不予再审。听到这个结果,我眼看着李某灰心丧气,神情委顿地走出去,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案件分明有疑点,怎能不去查清?申诉人明明有委屈,我们怎能不去理会?于是,我们决定将该案再次依职权予以立案。
2019年6月,我们组织人员到呼和浩特司法鉴定中心对借条上的笔迹、指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签字及指纹都与李某的哥哥相吻合。事实已经清楚,证据也已确凿。我院随即依法向包头市检察院提请抗诉,目前该案已被发回重审。
基层检察院办理的大多都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案件。但正是这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案件,才最能够影响他们的法治感受和观念。本着司法良知,换位思考,去把“小案”当作“天大的案件”去办,人民群众就会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就会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
(整理/本报记者沈静芳 通讯员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