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第二期“论鉴”研讨会在京举行。
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左三)在“论鉴”研讨会上和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近日,央视播出的七集系列专题片《为了公众的利益》受到不少关注。其中,前两集内容涉及的万峰湖专案,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正如万峰湖专案组组长、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所言:“只有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统一管理,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一般在起诉前,需要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损害因果关系、环境损害赔偿数额等予以确定。然而,检察公益诉讼鉴定评估难问题日渐凸显。检察技术如何更精准解决公益诉讼办案中的技术难题?如何更好服务公益诉讼办案?12月10日下午,以“科技助力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提升——聚焦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的鉴定评估问题”为主题的第二期“论鉴”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伊始,张雪樵指出,检察公益诉讼需要查明侵害公益事实,调取相关证据,技术办案包括技术鉴定就相当于公益诉讼检察官的眼睛。尤其是检察公益诉讼的重点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案件,往往案情比较复杂,需要专业技术支持调查取证、提起诉讼。
随后,与会者们首先围绕“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技术支持现状”展开讨论——
“多部单项生态环境法律的制定修订,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成果的法律化。民法典正式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的发言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初步构建讲起,娓娓道来,阐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实践等内容。
在破坏环境类案件中,当污染行为案发时,污染物可能已经扩散到流水或者大气中,且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扩散与稀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王业耀通过大屏幕上展示的翔实素材,细致分析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江西省上饶市检察院诉张某某等3人故意损毁三清山巨蟒峰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巨蟒峰作为自然遗迹,如何评估其受损价值,是办案的关键,也是难点。没有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办案目标就很难实现……”最高检第八检察厅主办检察官易小斌说,今年,最高检多起自办案件的专家组都是由检察官和检察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
易小斌提到的“公益诉讼需要强化科技赋能”,令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印象深刻。“我关注到,近年来,公益诉讼快速发展,但若要实现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公益诉讼业务+技术是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公益诉讼实践得出的结论。”江桂斌在点评时表示。
点评结束后,与会者们又围绕“鉴定评估难题破解方法与应用”进行了热烈探讨。
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涉及哪些问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通过列举多起案例,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适用法规、清洁水法中的排放超标及其相关违规方式和惩罚制度等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生态环境损害事件的预防给出相应建议。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标准是什么?生态破坏类案件的常用关键技术有哪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於方对此作了讲解。“比如,在进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生态环境损害价值如何量化?可以通过统计实际发生的污染清除费用,估算最佳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的实施费用等方式量化。”於方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从危险废物鉴别体系与鉴别程序、危险废物豁免与排除管理清单、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指纹图谱等方面,对危险废物鉴别体系及方法进行了细致分析。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存在哪些系统性难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取证与事实查明,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的判断,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受损认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恢复原状,生态环境修复执行与评估检验……”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民庭庭长马军一一进行列举,并对生态环境损害涉及不同类型案件中的鉴定、取证与诉请等问题,作了生动讲解。
“建议充分发挥海洋科研机构在海洋公益诉讼中的技术平台、科技支撑和战略研究的作用,加强司法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快公益诉讼立法工作,提升法律法规供给;加强海洋理论研究,进一步标准化有关规范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海洋公益诉讼大数据平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谈了自己的思考。
听了几位嘉宾所作的主旨发言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才在点评时表示,期待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深度融合,画好公益保护同心圆。
这场研讨会由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第八检察厅和检察日报正义网支持举办。作为主办单位,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检察技术辅助办案贯穿于客观性证据的取证、举证、质证等全过程,在有效提供证据支持、助力事实证据认定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通过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的“论鉴”这个检察技术辅助办案的学术交流平台,践行好助力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两期‘论鉴’活动的支持单位,检察日报社、正义网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深入挖掘检察技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的使命担当,讲好检察技术故事,让看似深奥、遥远、神秘的检察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检察日报社负责人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
(本报全媒体记者史兆琨)
(图片: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