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娱乐场

图片

巴比伦娱乐场

图片
热议电视连续剧《巡回检察组》获得“飞天奖”
时间:2022-11-26  作者:孙风娟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热议电视连续剧《巡回检察组》获得“飞天奖”】

以检察工作为“本”,以检察文化为“要”,以检察宣传为“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检察机关已经树立起检察工作、检察文化、检察新闻宣传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理念。

根深见叶茂 本固见枝荣




收获不只在秋天,或许会是冬天。

2022年11月1日,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公布获奖名单,《巡回检察组》荣获优秀电视剧奖。

这部在冬天拍摄,并在冬天播出,又在冬天获奖的电视剧,似乎和冬天有着别样的缘分。但又与冬天不同,它是火热的。

它有着火热的主创团队,用最严谨的态度创作更有质量的作品;它有着火热的观众,播出之后大量网友在线讨论;它有着火热的情怀,公平正义贯穿全剧始终。

它的获奖,是意外之喜,却也是意料之中。

发现·从真实工作中

《巡回检察组》最初的名字叫作《人民的正义》,原本也并不是写巡回检察工作的。

“最开始创作剧本时,还没有巡回检察这项工作。”《巡回检察组》编剧余飞告诉记者,2018年初,最高检影视中心希望他可以就“刑事执行检察”题材写一个剧本,反映驻监检察室检察官的故事。

“我对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十分感兴趣,就答应下来。结果到了2018年5月份,最高检创设了巡回检察制度,最高检方面就提示我,建议在剧本中体现巡回检察元素,以免电视剧播出后与实际情况不符。”余飞说,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深入了解了巡回检察制度的背景和内容,顿感这一制度会在影视剧创作中“很有戏”。

于是,余飞重新调整剧本,将只写驻监检察室故事改成写巡回检察与驻监检察室相结合的故事,并以巡回检察为主。

而这部剧最终改名为《巡回检察组》,也经历了数轮头脑风暴。“最初的名字是《人民的正义》,这是一个很艺术化的名字,但是总感觉会让人联想到《人民的名义》,然而,这是两部主题完全不同的电视剧,它不是《人民的名义》的续集或姊妹篇。”最高检新闻办文化工作处处长刘德茂告诉记者,其间,仅是为了这部剧的名字,就经历了几个来回。

有人提议,不如叫《巡回检察官》吧,然而,检察机关内并没有这种称谓。还有人提议干脆就叫《巡回检察》,但貌似又有点“大”。后来,曾创作《重案六组3》《重案六组4》的余飞说,加个“组”呢,改叫《巡回检察组》。

最终,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这部剧的名字被敲定为《巡回检察组》。

一项新制度,能让文艺创作者为其“量身打造”一个剧本,可见这一制度的生命力。但这也对余飞提出更大挑战:作为检察工作“门外汉”,如何写好这分外“专业”的剧本呢?

采风,到检察院去,到监狱去。前前后后,剧本创作团队多次实地采访检察官、监狱民警等人。通过采访,他们积累了大量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剧本创作中。比如,采访中发现很多检察官在生活中是很幽默的,这种幽默感自然地就体现到了剧中检察官的身上。

然后,我们就在剧中看到了这样的台词:

冯森问罗欣然:“小罗,你是不是特烦我呀?”

罗欣然回答:“还好吧。”

冯森哈哈大笑:“‘还好吧’就是特烦啊,对自己的领导,一般这种问题都矢口否认说‘不烦、不烦、不烦’,你这‘还好吧’就是烦透了。”

正是如此生动而又细腻的刻画,才让剧中人物形象立起来了,也让观众追剧停不下来。据说,《巡回检察组》刚开播时,很多检察人并没有看,但慢慢发现身边的家人都在追剧,还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自己也坐下来看,原来真不错。

最初的不看,或许是害怕不真实,害怕距离自己的日常工作有点远。后来加入追剧大军,是因为在剧中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鸣,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表达·在艺术创作中

曾有一位退休的检察官和记者聊天时,谈到《巡回检察组》。在他得知记者还没有看这部剧时,他认真地说:“我建议你去看看,我周围的邻居都在看。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检察院是做什么的,现在都能知道检察院的一项职能是对监狱执法活动进行监督,这是检察宣传工作的进步。”

一部剧,赢得业内外的共同好评,是不易的。而这份不易,更多源自主创团队的坚持和精益求精。

“检察工作是座‘富矿’,检察题材文艺作品大有可为。如何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要找好的编剧、导演,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告诉记者,实践是创作的源泉,但创作远不止于实践,好的主创团队更能创作出有态度的作品。

《巡回检察组》的总制片人李学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拍摄后期的某一天,凌晨两点左右,李学政的手机响了,该剧导演李路打来电话,说赶紧到剧组来,出大事了。李学政吓了一跳,连忙赶去剧组。到了之后,李路明确表示,需要改剧本,否则这部剧会烂尾的。随后,李学政就给余飞打电话。第二天,余飞就带着行李赶到了剧组。

“李路导演的责任心、大局观、判断力是非常强的。拍摄时,他是一心扑在创作上,对作品有着异常严谨的态度。余飞老师同样厉害,在那样紧张的拍摄过程中,他扛住了压力,创作出了让人满意的大结局,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李学政说,正是有了主创团队的不将就、不凑合,才有了这部优秀电视剧的诞生。

“最开始我们就讲,决不能把这部剧当作一部普通电视剧来做,而要做成一部有文化、有态度的电视剧。”李路说,这样的要求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以贯之,在拍摄《人民的名义》时,就是这么要求的。

几年前,《人民的名义》火爆网络,收视率和口碑实现“双丰收”。作为导演的李路,也从这部剧中得到启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既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现实,又要以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作品的情怀和意图进行表达。

从而,我们在《巡回检察组》中看到了冯森作为巡回检察组组长,在监狱的走访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监控盲区和管理漏洞,并逐条罗列出来要求监狱完成整改。这是现实中的巡回检察组走进了电视剧。

我们也看到冯森从代号“九转肥肠”的大背头卧底,转变为穿着制服的巡回检察组组长;胡雪娥从送假锦旗的申冤人,转变为送真锦旗的罪犯家属。这是电视剧对人物形象的艺术表达。

表达,不仅需要艺术,同样需要专业。北京市团河地区检察院分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温军全程担任《巡回检察组》的检察顾问。

“我主要是做一些专业上的把关,保证电视剧不出专业性的问题。”温军举例说,小到剧中人物的称谓,大到剧中专项工作部署时领导的讲话,他都会全面仔细审查把关,如果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会及时指出并修改。

指导涉检题材的影视创作是最高检新闻办文化工作处承担的职责之一。“检察文艺作品应当对检察改革和检察事业发展有深刻思考、深度体现。检察题材的影视创作尤其要唱响主旋律,传递真善美,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刘德茂说,《巡回检察组》成为伴随检察改革步伐,见证检察事业发展的业内头部大剧,从创意策划到项目协调推进,他们全程跟踪保障,确保了故事内容、情节设计、人物形象耐得住看、经得住评,最终喜获国家级大奖,令人欣慰。

导向·以人民为中心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也让更多文艺工作者不断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归根结底,文艺作品是面向人民群众的,创作人民群众想看、爱看的作品更为重要。

在很多人眼中,检察题材的影视剧偏冷门,担心人民群众不愿看。但文艺评论家李星文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我不太同意检察题材文艺作品偏冷门这个说法,通过《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的热播就能看出,它并不冷门。”李星文进一步解释,《人民的名义》聚焦反腐,《巡回检察组》呈现新时代巡回检察工作,它们都共同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难道不是最热门的题材吗?这不是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吗?

“我们希望将这部剧打造成打动人、感动人、温暖人的好剧,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能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充满信心。”李路不断强调,电视剧不仅仅是电视剧,也是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巡回检察组》的热播,就是一次成功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

据说,在某省的一次检察开放日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告诉检察官,自己是在看了《巡回检察组》之后,专门央求家长陪同他参观检察院,他想看看真实的检察官是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会破案,会抓坏人。

这部剧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普通观众身上,也体现在检察机关内部。据说,在一次全国范围的检察工作会议上,一位最高检领导高声对参会人员说:“你们回去都看看,管辖范围内,有没有《巡回检察组》电视剧中老太太胡雪娥那样的冤情?”

数据显示,自2019年监狱巡回检察全面铺开,到2021年底,全国开展巡回检察总共有4000余次,发现监狱问题3.2万余个,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等方式,监督纠正2.6万余个。

剧中,政法机关刀刃向内、严查腐败、纠正冤错案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剧外,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自我审视:胡雪娥式的“呼喊”还有没有?并通过一系列工作举措和办案数据,守住人民的正义。

力量·让法治成为信仰

胡雪娥的扮演者宋春丽至今记得《巡回检察组》中的一组台词:“人民的正义,是‘每一个我’的公平,但绝不是‘每一个我’都能制定的标准,如果‘每一个我’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追求正义,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正义可言。”

她说,《巡回检察组》这部剧有一个最大强项就是普法,观众在追剧时会不知不觉间掌握一些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

于和伟对此深有同感。《巡回检察组》播出后,他收到网友私信:“因为冯森这个角色,让我萌发了成为一名检察官的想法。”

“通过这次演绎,我能感觉到,检察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因为这一次演绎,于和伟对检察官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检察题材的文艺作品应当有着天然的使命,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刘德茂认为,检察影视创作要以检察业务为根,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法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需要创作出让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也给检察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目前我们有包括《完美证据》《公共利益》等一批检察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抓紧推进。”范子文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小目标”,获得“飞天奖”和“金鸡奖”,如今“飞天奖”已经捧回来了,接下来要向“金鸡奖”发力。

以检察工作为“本”,以检察文化为“要”,以检察宣传为“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检察机关已经树立起检察工作、检察文化、检察新闻宣传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理念。固“本”强基,持“要”图强,重“效”求实,过去,检察题材文艺作品已经在文艺创作的长河中激起浪花朵朵,未来,更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孙风娟)

[责任编辑: 龙平川 于春贺]
检察日报数字报 | 正义网 |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