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郭宝成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谈及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对陕西提出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切嘱托。近年来,陕西省山阳县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以高质量检察履职守护秦岭绿水青山。
一、坚持严的基调,依法惩治环境资源犯罪
把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作为职责使命,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认真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金钱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秦岭古树保护等专项活动,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依法快捕快诉。近年来,共办理污染环境、非法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占用农地、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涉环境资源类案件35件,制发生态环境保护类检察建议30余件,通过办案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真正实现以“我管”促“都管”,推动“秦岭五乱”问题有效治理。办理商洛市首例非法采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有效震慑、遏制非法采砂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同时,跨部门协同办案模式也为今后办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有益经验。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普遍性问题,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整治,进而通过高质量检察建议促进行业领域共性问题的解决,堵塞相关部门监管漏洞,从源头上减少同类案件反复发生。
二、聚焦生态修复,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针对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挖野生兰花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从严追究行为人的环境侵权责任,要求责任人及时对受损的生态进行修复。联合县林业局建立商洛市首个“公益碳汇林暨生态修复基地”,在板岩镇建立“秦岭野生兰花保护基地”,探索采用“以劳代偿”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出台《山阳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中开展劳务代偿的暂行办法(试行)》,将惩处违法犯罪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引导行为人进行补植复绿和生态修复,让生态“破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近年来,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0件,赔偿生态修复金40余万元,促成恢复被损坏的耕地30余亩,联合县法院、公安局、水利局等单位在金钱河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鱼苗10万余尾,最大限度修复受损生态。
三、加强协作配合,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强化协作配合,双赢多赢共赢凝聚环境资源保护合力。对内,注重“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着力构建“高质效办案管理”平台,畅通流转渠道,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实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线索及时移送,着力解决监督线索来源渠道单一、线索移送效率低等问题。对外,加强与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先后印发《秦岭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协议》《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联手预防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凝聚保护合力。组织赴县域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案发地出庭支持公诉,并开展现场普法教育,增进群众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依托特邀检察官助理及“益心为公”志愿者等,进一步拓宽案源渠道,凝聚社会各界支持力量,推动形成检察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密切协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格局。
(文稿统筹:王冬)